盛夏时节,走进西峰区温泉镇刘店村苹果专业合作社,一棵枝繁叶茂、硕果累累的‘华夏苹果第一树’映入眼帘,53岁齐世虎正在果园里忙着修剪树枝,查看苹果长势。
谈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活,齐世虎顿时来了兴致。他告诉笔者,改革开放前,人民公社带领农民种“集体田”,吃“大锅饭”,每家只有3分至4分自留地种植蔬菜,农民只能靠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换粮食养家糊口。“那时候,牲畜多,土地肥沃的生产队,一年产的粮食才能够整个大队的村民吃,产量差的生产队,一年到头,只能靠国家救济粮生活。”
40年前,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,国家开始了由“人民公社”到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”变革,齐世虎分到了28亩土地。齐世虎先是种植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,填饱肚子,后又寻思着搞养殖、制作豆腐,外出打工赚钱,可几年下来,除了不再饿肚子,日子依旧过得捉襟见肘。
1985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父亲齐广林1958年栽植的一棵苹果树迎来了丰收季,齐世虎舍不得吃,拉起架子车,走街串巷以一斤5角钱的价格将苹果卖了个精光。红彤彤的苹果深深地吸引了齐世虎,让他意识到土地也能“生金”,决定发展苹果产业。
说干就干,齐世虎外出考察果树种植技术和苹果销售状况,开始大面积栽植苹果树,迈出了发展苹果产业的第一步。但万事开头难,栽植果树周期长,投资大,短期内没有经济收益,齐世虎便在果园里尝试套种起了烤烟、蔬菜等作物以维持生计。
1996年,让齐世虎没想到的是,栽植的苹果树有了每亩近万元的收入,2000年,收入更是增加到了一万元以上。良好的收益不仅让齐世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更坚定了他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。齐世虎边回忆边算了一笔账,分产到户后的28亩土地全部种植小麦,产量最好时达到了11500斤,一亩地收入过百元,而28亩土地全部栽植苹果树,一亩果树能收入一万元余元。
2013年,随着市委、市政府把苹果产业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,齐世虎依托‘华夏苹果第一树’,对老果园进行提质改造,建成集大树保护、苹果生产、储藏销售和苹果人家文化相结合的保护园区,同时,成立村淘“果香四溢”实体店,搭上了“农村淘宝”的快车,发展致富产业。
如今,农忙时节,齐世虎在果园里忙着修剪果树、旋耕、施肥、套袋、采摘,精心呵护着“小苹果”;丰收时节,齐世虎坐在电脑前,轻击鼠标,敲打键盘,忙着为“小苹果”找婆家;农闲时节,齐世虎驾驶着小汽车,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,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。